最近阴间新闻不是一般的多。
在河北保定,发生了一件让人愤懑的新闻。
9月15日,网传保定某小区一对夫妻吵架,丈夫将5岁孩子扔下29楼。
在这里澄清一下,最开始传闻是夫妻吵架,丈夫杀害了妻子和小孩。其实不是,行凶男子仅是孩子母亲的同居男友,男子和小孩也不存在血缘关系。
然而一对同居情侣吵架,吵着吵着男方竟然能毫无人性地将女方的孩子生生地扔下了楼。
将孩子抛下楼之后,男方又持刀砍了女方几刀,然后扬言要跳楼自杀。
只是这楼迟迟没有跳下,在多方周旋之下,男子很快就被警方控制住了。
在后来的警方通报里,也只有冰冷的文字显示:二人(坠楼儿童和受伤女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有媒体补充了这样一个场景。
当天医院ICU并未接诊孩子母亲。有守在病房前的病人家属表示,得挺过急诊才会被送往ICU病房,“大概上午在急诊就没救活”。
而孩子被送往ICU抢救了10小时。当所有人寄希望于奇迹发生时,ICU医生将孩子的爸爸叫到跟前,说了一句“把孩子户口本准备着”。——这是开死亡证明用的。
当时有人问孩子的父亲,需不需要什么帮助,他红着眼眶问道:“能帮我让孩子活过来吗?能帮我让大人活过来吗?”
孩子奶奶则情绪崩溃,抑制不住地对着白床嚎啕大哭,嘴里不停喊着孙子的名字。整个安静的医院走道回荡着她的哭声,锥心刺骨。
尽管有很多人多次强调,凶手并非受害孩子生物学上的父亲,受害女子也不是凶手的妻子。
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事件当中,孩子何错之有,需要被这般残忍对待?
又凭什么要为家长的情绪,附上自己生命的代价?
一个小孩,独自面对大人间的争吵,瑟瑟发抖地躲在墙角边上,不料却被粗暴地拽到阳台边上。在跌落29楼的时候,内心该得有多么的绝望。
然而还有人企图与残暴的凶手共情。
“这个男人得多有绝望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男性本身生性善良,如果不是社会对男性恶意太多,又怎么会干出这种事。”
“带着孩子的女人,就不应该娶进门。”
“现在中国男性需要承担的社会压力很大,当负面情绪被积压,人总是需要宣泄口的。”
......
这些言论也着实恶心到我了。
明明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失控,造就了这场悲剧,怎么到最后就成了受害者有罪论,怎么就演变成“凶手被逼杀人”了呢?!
这可是活生生的人命啊!
无论何时何地,因何缘由,孩子都不是发泄情绪的工具。
家长情绪失控打骂孩子致孩子受伤害的事例并非独一件。
在浙江湖州,只因儿子和儿媳闹离婚,一位老人在庭审结束后直接情绪失控地朝着孙女和儿媳重重地挥了一巴掌,并且当场扬言:我打你骂你怎么了!
好在法官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并给予了严肃批评教育,否则很难想象老人接下来还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哈尔滨一老人被曝一天要打孙子三四遍,一天也只给吃一顿饭。被发现时,小男孩身体瘦的跟皮包骨一样,嘴角还挂着血,也不说话。
如果不是好心人将男孩带到医院治疗,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然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那么幸运。
比如,山西某小学学生遭到爸爸和奶奶无情殴打,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去年年底时,这名小学生再一次遭到家长殴打,最后被活生生打死了。
比如,韩国一女童被一对夫妇收养后长期遭受虐待,最终在16个月大时死亡。而她去世时,被发现全身多处骨折且内脏受损......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每一次看到,我都感觉触目惊心。
然而每一个事件的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任由情绪从身体里逃逸而出,然后不加以掩饰和控制地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直到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私以为,在这个超高压时代,每个人都在承受着生活的重担。
有负面情绪很正常,但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一定要保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
自己都讨厌的情绪,就不要施加在孩子身上,更不要以打骂的形式去宣泄。
否则,最终伤害最深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网上曾流传着一篇小学阅读理解短文,叫《把烦恼挂在外面》。
一个水管工爸爸在工作时遭遇了种种不顺利,收工以后,他先是在家门口沉默了一会,再伸出双手抚摸了门前一棵小树的枝丫。
待到门打开,他笑逐颜开,和两个孩子紧紧拥抱,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响亮的吻。
他说:“我到外头工作,磕磕碰碰,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这里头有太太和孩子嘛。
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老天爷管着,明天出门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聪明的水管工爸爸,在面对工作积压的情绪时,选择将烦恼“挂在了家门口的树枝上”,用笑脸迎接家人,于是妻子和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满满的爱和幸福。
同理,当你觉得自己的情绪已经快要爆发时,不妨冷静下来,喝杯水,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
当情绪安定下来时,再去想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要做的又是什么,那么负面情绪也就很难影响到我们。
只有当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才有机会和孩子“和平共处”。
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反思自己的发火时的情绪状态、比如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绪......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
但我还是想要再次强调,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学会控制情绪十分重要。
只有当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错误,才能够更理智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