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光伏吗?”
“不就是用太阳能发电么?”
相信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
与如今层出不穷的前沿科技相比,太阳能进入人们视野少说有几十年,确实不新鲜,而光伏企业近年也未掀起什么风浪。
但在2021年,一切突然都不一样了。
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在2021年两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减排时间表敲定,“碳中和”就成了资本市场最热门的概念,甚至没有之一。

所谓碳中和,概括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抵消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主要实现路径之一,就是用“清洁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从能源生产开始减少碳排放。
1、碳中和政策要求清洁能源加速替代,光电、水电正是这种“清洁能源”。
2、新能源的渗透率提升,需要储能来平衡供电端和用电端的供需,减少波动性,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3、新能源电力供给存在地域不平衡的问题,如西南的水电、西北的风电、光电,未来需要远距离输送给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中国的特高压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未来电网一定也少不了特高压远距离输变电的助力。
4、碳中和政策减碳,强迫降低产能,生产少了,物以稀为贵,大宗商品就涨。
5、天灾人祸,疫情,洪水,干旱,暴乱,导致全球主要国家停产,减产,依然是供给端的短缺。
6、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订单充足,锂镍钴、磷化工、钢铁,导致相关原材料一年涨了5倍。
7、中美关系变差,稀土容易被炒的同时,带动有色,除了稀土,种业和军工也会有联动。
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正题,聊聊光伏
一
光伏的投资逻辑
早年受技术限制,光伏发电成本过高,在应用上不够经济。但伴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与产业升级,过去十年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了超过90%,甚至在部分国家已经低于常规能源,实现了“平价上网(接入电网)”。
在政策推动下,光伏设备的需求激增,大的格局上看是增量空间,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已经出现。
二
光伏的产业链梳理
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装机系统
1、硅料:
硅料制造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
历史上,硅料生产技术由于门槛高、产线投入大,一直掌握在德国、韩国、挪威、美国的手中。
近年来,国内硅料持续推进技术进步,目前,全球硅料产能集中于中国,中国企业已掌握核心技术,彻底改变了过去太阳能级硅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
2020年中国多晶硅产能约42万吨,产量39.2万吨,分别占全球的75%和76%,已成为世界多晶硅的主要生产国,连续8年占据全球首位。
硅料环节技术壁垒高、扩产周期长,由于中游的硅片产能扩张速度远快于硅料,导
致今年以来硅料价格迅速上涨,从2020年8万元/吨上涨到20万元/吨以上,涨幅高达250%。
目前硅料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通威股份、大全能源、保利协鑫、新特能源。
国内硅料龙头——通威股份
2021年上半年的平均生产成本(电费+硅粉+折旧)仅为3.65万元/吨,成本优势巨大。
过去5年净投资金额均在40万亿以上,资金消耗巨大,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壁垒高,中小型企业难以进入。
之前在【股票认知系列——选股篇】讲案例的时候提到“卓越的人眼光是相似的”
通威股份年内最高涨幅已经翻倍了
2、硅片:
硅片是光伏主产业链中毛利率水平最高的。
因为硅片这个细分领域的行业集中度高很高,形成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双寡头格局。硅片环节能够将硅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顺利传导至下游电池片环节,因此在硅料价格迅速上涨的背景下,硅片价格也随之上涨,依然保持着良好盈利能力。
中国目前占据了世界硅片生产的绝对领先地位,截至2020 年底,全球硅片总产能约为247.4GW,产量约为167.7GW,中国硅片产能约为240GW,产量161.3GW,占全球比例分别为97%和 96%,全球硅片产量前十的企业均为中国企业。
在硅片大尺寸和薄型化发展的趋势下,部分现有生产线和相关设备无法兼容,难以满足大尺寸硅片的大规模生产需求,未来可能迎来硅片产线和设备的升级更新热潮,此外硅片扩产也将带来大量设备需求,利好长晶炉、切片机等光伏设备。
3、电池片:
电池片是在硅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其功能就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煎饼果子都吃过吗?电池片就是做好的煎饼果子,其中最主要的食材——煎饼就是硅片。
目前打头阵的是HJT异质结电池片,它的优点是,用硅成本更少、工序环节更少、辅材都已经实现国产化。技术具有颠覆性,降本提效空间更大,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电池片。
不过异质结电池片目前还是画饼阶段,设备投资成本高,量产难度大。
目前主要企业有迈为股份、捷佳伟创。
4、光伏组件
电池片的功能就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但是若想把电能利用起来,还需要配套的光伏组件。
光伏组件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这个细分领域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由分散向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2020年CR5 市占率已提升至 55%,CR5 分别为隆基、晶科、天合光能、晶澳、阿特斯,今年以来组件受光伏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影响,利润受损严重。
5、逆变器
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心脏,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是直流电,而我们生活所需的是交流电,所以能够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器就是光伏电站最重要的核心部件。
光伏逆变器是整个产业链上最晚实现国产替代的环节。因为逆变器的技术要求高、成本占比低(5%-10%)、而且容易故障。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国内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加速实现海外市场的国产替代。
根据 Wood Mackenzie 统计数据,2020 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前十品牌中,国内企业占据 6 位(华为23%、阳光电源19%、深圳的古瑞瓦特5%、锦浪科技5%、上能电气4%、固德威4%),较 2019 年新增 1 位(固德威),国内 TOP6 企业全球份额提升至 59.3%(+8.7pct),国内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
目前,中国市场位于起步阶段,有一定的体量,但多为试点项目。欧洲储能市场目前处于爆发状态,整体总量有100%的增长率,欧洲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华为、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
随着光伏装机量的提升,逆变器的需求上涨,同时储能作为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必经之路,储能逆变器需求激增,做光伏逆变器的企业做储能逆变器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至于上市公司的对比,
阳光电源、华为、上能电气,主要针对的是工商业级别的,
除去光伏储能方案,锦浪科技、固德威和德业股份主要是针对户用级别的。
华为、阳光电源也有户用的,只是相对于工商业级别的储能来说,整体的发展缓慢一些。锦浪科技主要针对的是欧洲,德业股份在美国相对来说会多一点,然后固德威在澳洲可能相对来说多一点,然后阳光电源在欧洲和美国还有南非的工商业都会比较多。